文/山丘疫情形势严峻,防疫管控升级,魔都的朋友大抵家里粮草都不怎么充足了。我家虽然还不到缺衣少食的地步,但新鲜的菜肉蛋奶仍旧是稀罕物,基本都留给两个孩子和老人。我跟媳妇儿则主要消化那些孩子吃了过敏,老人吃不习惯的各类冰冻海鲜、腌菜、辣酱等等。翻箱倒柜,发现家里这类食物相当多:冷冻水产一般都是半年以前的,因为不会做放到现在。咸肉腊肉一般都是一年以前的,因为没有吃这些东西的习惯。南北干货都是一年半以上的,因为泡发洗摘比较麻烦平时也不吃。五谷杂粮分批次存储时间不等,最早的一批入仓时间已不可考,但一定在2年以上。这么说并非没有依据:2年前第一波疫情的时候怕死不敢出门,为了解决孩子要玩沙子的强(夺)烈(命)诉(哭)求(闹),于是我就把其中一包绿豆拆了……这些东西,绝大多数是过去几年发的扶贫大礼包,当时以为是我在扶别人的贫,现在才发现:贫的竟是我自己。我跟媳妇儿就算身强体健,也架不住天天吃这些过期食品。为了改善伙食,我做了一个决定,自制蔬菜——发豆芽!说来也很奇怪。存了三年的绿豆你觉着它过期了,用它发了豆芽你就觉得是鲜菜。人啊,要是没点自欺欺人的习惯,都活不起。扯远了,说回发豆芽这件事。印象中的孩提时代,家里有个已经瓢了的铝盆,妈妈会在里面铺上豆子,外面用一块大屉布盖上,再用个锅盖盖在上面遮光,布置好了以后就放在阳台上。北方向南的阳台也不会太热,也就是二十四五度的样子,刚好发豆芽。几天之后,豆芽发好,看起来晶莹剔透,吃起来爽滑脆嫩。每每回忆起这些时光,屉布上透着的那阵豆子发出来的有些发酵的味道,似乎都还在鼻腔里留存着。传承老手艺,复制老味道,关乎中华民族传统的延续,我辈青年任重而道远。有道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自己发豆芽之前,我还是致电我被隔离在自己家里的老母亲,详询了一下发豆芽的技巧。也有很多人参照网上的办法,但我觉得那些东西不确定性太大。既然有老法师,直接问明白了就行了。基本流程听下来问题不大,一是要保持温度,二是每天要换水,去除碎豆子和褪下来的豆皮,三是要保证盖布的湿度。记住这几点之后,我就开始我的发豆芽旅程。头两天,长势喜人:一盆绿豆芽一盆黄豆芽,我发给了我妈,老太太表示干得不错,很欣慰。但是人啊,就是怕嘚瑟。接下来,我眼看着豆芽们一点点长长,但总感觉长的好像有点问题,不过心里一个声音告诉我,这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坚持就会胜利。直到最后,我发的两盆豆芽成了这个样子:豆芽非常细,也短,歪歪扭扭的,还生出了根须。经历了两天的思想斗争之后,我开始重新思考豆芽的泡发方法,决定积极拥抱我媳妇儿在网上看到的经验。并且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这波豆芽就这样吧……拿出盆子的时候,因为七扭八歪的根须没办法一刀切掉,全家都加入到了给豆芽掐头去尾的工作中:就这个工作,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两大盆豆芽,最后只剩了一小盆,炒完之后就只有一盘。炒的时候我除了肉丝和盐之外,还加了点蒸咸肉的汤,出锅前又喷了点醋,总算是味道还过得去。吃得太快,想起来拍照的时候就只剩这个了:复盘整个这波发豆芽的过程,还是可以总结出一点失败的教训的。第一个教训,是完全错误地估计了整个事情的难度。小时候看妈妈泡发豆芽看的简单,但妈妈有很多细节上的把握我做不到,一方面缺乏经验,另一方面有些方法自己也不太会。归根到底,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学会一点理论就以为自己行了,失败是必然的。第二个教训,是做了很多舍本逐末的操作。比如母亲叮嘱我,每天要换水,要把豆皮和碎豆子去掉。于是,我就每天把盆里放满水,在一盆豆子里去一粒一粒挑走碎豆子和豆皮,时间花的很长,一方面导致豆子长期暴露在光照之下,另一方面每一次豆子在我的翻拣中,位置都发生了显著偏移,使得最终豆芽的形状完全不直,歪歪扭扭,给后期处理带来了巨大的难度。但实际上,豆皮和碎豆子,只要没有烂,有一点是不影响的,所以其实只要在豆芽根茎稳固起来之后,用流水冲洗,保障没有烂根霉菌之类的即可。太在意细枝末节,最终毁了整盆豆芽。第三个教训,是没有及时止损。实际上中间第三第四天的时候,我就已经感觉到有点问题。但是头铁。毕竟,发豆芽这个决策,是在老人看衰,媳妇儿质疑和孩子的期待中启动的。就算看上去失败了,也要继续头铁下去!男主人不要面子的啊!这种头铁,最终带来了不可收场的结果,草草了事,面子一点也没挣下来,还延误了第二波实验的进度。其实,最终的结果算是失败吗?如果硬要给这个项目安一个happyend,又何尝不是个无比简单的事?发豆芽又不是打女武神,打不过就是打不过。豆子只要没烂,总归是能吃的。炒的时候加点香料,味道也差不到哪里去。如果我们以能吃作为成功的标准,我的豆芽绝对是成功的。如果再进一步,把全家人一块摘了一上午豆芽根作为本次泡发豆芽增进家庭幸福和睦的副产品,那这个活动岂止是成功,简直是全面伟大的胜利!但靠这种先射箭后画靶认定的成功,那不就是自己骗自己吗?毕竟,我的好友债市群众发出来的长这样啊:豆芽总是能吃的,但是可以吃的部分是多还是少?长得是否饱满?有没有发红发绿?样子好不好看?口感是否清脆?泡发的过程是否简单易执行?收获的时候处理起来是否困难?占用了多少家庭的人力成本和时间精力?这些才应该是最终胜利还是失败的标准。尽管我说,自欺欺人是一个让我们在压抑时感受幸福的必备品质。但这种暂时的幸福只是帮助我们扛过内心煎熬的一针止痛剂,在人生更漫长的时间里,我们需要实事求是。说起实事求是,我必须要在文章的最后承认一个事实:我家里只有我一个人爱吃豆芽,其他人都不吃。于年4月15日刀笔斋
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kwph.com/hdsp/15580.html